作者:宋飞(旅欧钢琴家、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主任、教授)
闲鱼平台上,“95新钢琴半价转让”的信息堆积如山,曾被视为中产家庭“教育入场券”的钢琴,如今不少沦为闲置品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中国钢琴教育行业在功利浪潮中遭遇的困境,更折射出效率至上时代“无用之美”的式微。当黑白键的共鸣沦为考级加分的工具,我们亟需重拾艺术教育的初心。
当下的钢琴教育行业,正深陷功利化的泥沼。政策曾是重要推手:2008年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出台后,钢琴十级证书瞬间成为“升学硬通货”,推动城镇家庭钢琴保有量从2001年每百户1.3架飙升至2021年的8架,琴童总数一度突破4000万。但虚假繁荣的背后,是行业生态的严重失衡。70%的家长让孩子学琴只为升学加分,将考级级别作为唯一攀比标准,倒逼教师压缩教学周期、专攻考级曲目,使钢琴学习沦为“另类应试教育”。师资队伍也随之注水,大量未受科班专业训练的人员涌入市场,许多教师缺乏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,仅能进行机械的基础技术训练,更有大量初级教师参与到考级曲目培训的队伍,“出师”后专教考级曲目,荒废掉大量需要掌握的钢琴基础,完全背离了美育的本质。2018年加分政策取消后,行业泡沫破裂,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乐器企业营收暴跌21.28%,30%的琴行倒闭,功利驱动的钢琴教育终难维系。
这种功利化倾向,本质上是对艺术“无用之美”的否定。在效率至上的语境下,家长们吝于给孩子“浪费”时间:不愿让孩子反复揣摩乐句的情感层次,只要求快速熟练弹奏和背谱;不屑于引导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喜怒哀乐,只关心考级证书能否兑换实际利益。但恰恰是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时刻,构成了精神世界的基石。当琴童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与枯燥相处,在旋律诠释中理解情感表达,在音乐欣赏中拓宽审美边界,这些无法立即转化为社会资本的积累,正是“修身”的题中之义。正如周广仁教授所言,98%的琴童成不了音乐家,学琴本应是培养爱好、滋养心灵的过程。那些被功利目标挤占的时光,实则是人格养成不可或缺的养分。
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,在于培育能被美感动的灵魂。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,而是塑造人文底蕴——包括人文积淀、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。钢琴教育的真谛,正在于让孩子通过黑白键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对话:在肖邦的夜曲中体会内心的沉静,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感受斗争的坚韧,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拥抱热情的明快。
情感共鸣的能力,无法通过考级证书量化,却能成为孩子对抗平庸生活的力量。课余时间,我会鼓励学生去读书、旅行、听交响乐、看电影,观察动物和植物,去尝试和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,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,每一个钢琴教育者守护的正是艺术教育的本质。
扭转困局,始于每一位家长在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。家长需摒弃“考级至上”的执念,认识到艺术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,而是人格养成的核心环节。教师应重构教学逻辑,将乐理知识、音乐欣赏融入教学,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唤醒孩子的兴趣,而非沦为“考级教练”。社会更需重建人文价值认知,让“修身”的传统智慧回归教育本质。
二手钢琴的流转或许是一种启示:当功利的尘埃落定,黑白键终将等待真正懂得欣赏其“无用之美”的人。钢琴教育的价值,从不在考级证书的厚度里,而在那些浸润心灵的音符中。唯有守护好这份“无用之美”,我们才能在效率时代守住精神的厚度,培育出有温度、有情怀的灵魂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关键词:
|